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当代旅游民俗心理论析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已有之。但在古时,特别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只存在于某些阶层中,而作为人民主体的广大宗法制度下的农民阶层,在封闭的生产方式下,被固锁在土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已有之。但在古时,特别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只存在于某些阶层中,而作为人民主体的广大宗法制度下的农民阶层,在封闭的生产方式下,被固锁在土地上,是不可能有旅游民俗的。这种古代旅游民俗基本一L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形态:一是士人仕宦的旅游。士阶层指的是掌握较高文化知识的读书人,学而优成为仕之后,秉承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经常出行游览,增长见识。仕宦阶层的人同时也多是诗人学者,由于官任的调动、迁谪,经常在全国各地游历。古代众多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游历。例如西汉大史学家、太史官司马迁在他撰写巨著《史记》之前,曾经多次外出在全国各地旅行考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诗篇是和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爱入名山游纾的旅游生活紧密相连的。他在游庐山后,写下了观览香炉峰瀑布的名句;他的《蜀道难》表现了诗人游览剑门山七十二峰后的动人观感。出任杭州刺史的大诗人自居易,用诗篇抒发了对杭州西湖的赞美眷恋之情。那“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西湖”的诗句,至今还传达着现代旅游者的感受和心声。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游览后写下的名篇((黄鹤楼》七律,情景交融,深刻揭示了古人旅游的审美心理,被评价为((唐诗三百首))之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乘舟夜游石钟山,写出了著名的《石钟山记》,使石钟山美名传世;他被贬官贵州时,游览江矶,写出了豪迈的《赤壁怀古))。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遍了南北东西写成了多卷集的((徐霞客游记》,成为我国旅游史上的巨著;他在游览了五岳和黄山后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导游名句。自隋至清,历代名画家在游览大自然景物后,绘出了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成为引导人们旅游的艺术精品。同时,历代文人墨客还描绘了许多亲身经历过的民俗风情,不仅留下了丰富的风俗诗文,还传下了精美的风俗画卷,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古代旅游民俗风情的稀世珍品。这种雅文化游历不是古代封建文化的主体,而只是古代封建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二是宗教职业者及其信徒的旅游。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从战国开始,道家就按老庄哲学的“人归回自然”的创始思想,形成“出世”的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了。他们特别注重到大自然中去。在道教正式形成之前,中国各地的名山胜境几乎都被道家划为洞天福地。即十大洞天有王屋山、青城山等,三十六小洞天有五岳及庐山、峨嵋山、武夷山、·59,九嶷山、四明山,会稽山、太白山等,七十二福地有龙虎山、中条山、君山等。以后,在道教中便兴起了砖上述仙山洞府能云游,纷纷到各仙山进行结庐修道、修炼等。由此在自然景观中又产生了许多宫观漏府等人文景观,即道家留下蕊修炼遗址和遗迹。佛教传入我国后,也产生了云游的习俗,即朝山拜庙,并先后兴建了许多佛家道场。如驰名中外的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蛾嵋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及天童山、太自山、天台山、栖霞山、虎丘山等佛教名山古刹。这也是古代旅游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由此而产生的佛、道信徒也兴起了不远千里朝山拜佛、与佛结缘的宗教性旅游。还有一些受宗教影响的儒家隐士,也都进入各名山,甚至在那里隐居,修心养性,如陶渊明等人。由云游而发展起来蝎带有文化意义的旅游就诞生了。由宗教职业者、信徒及隐士对洞天福地、山川名胜的瞻仰博览成为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先行。当代中国的旅游文化主要产生子近十五年,改革开放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这种开放,不仅是指中国对国外的开放,而首先是指国内§0开放,即各省区之问打破壁垒。因为改革开放,人民自勺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广泛提高,其消费民俗不仅局限于衣、食、住,而且在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开始出现旅游之类的消费生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的提法是从近十五年出现的。这是当代旅游文化飞速发展的内因。从外部原因来看,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移入(通过外国影视节目或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使西方既现代化旅游文化越来越形象地向中国各阶层人民展示着当代旅游的新鲜模式(方式、装备等),因此中国当代的旅游事业发展非常迅速,不仅仅是外宾,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纷纷到国内各著名旅游点或·60·国外去旅游,旅游事业商品化并正式进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现在的旅游实践比一理论研究明显超前,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强调,当代民俗学要把它酶视点集中到当代生活中最为敏感、形成热点和焦点的文化事象上来,当然也必须对旅游文化这个热点课题进行理论性探索,以利于指导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对于旅游民俗文化能研究,当然有许多课题值得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调查探索,但是我认为,认真地探索人们有关旅游的民俗心理应当作为首选的课题。如果对于旅游民俗的接受心理有所透视,那么对推动旅游民俗文化£0发展将具有直接靛深远意义。根据近些年国内外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测查,旅游妫民俗心理大体上有以下六个方面:1.游览观赏心理:这是自古以来,自有旅游事象以来,最大旧、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观光、欣赏、“饱眼福”。这种旅游民俗心理主要是针对自然景观而言,是到名山大川去看名胜,看自然风光。所以观赏心理在直到今天现代化的旅游中仍然占据首位。特别是在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节目),的画面上常能看到全国直至世界各地的风光美景,令人赏心悦目。许多人千方百计,利用现代化的交通条件和休闲度假的制度前去观赏。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都能够满、足人们的观赏心理。观赏心理具有普遍性,人们在旅游的时候都会首先满足这种观赏心理。2.积极参与心理:参与心理是在观赏心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经过近十年的调查,当代旅游民俗的参与心理远远高于观赏心理。旅游者要身临其境到某地并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外国游客,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他们到我国民俗旅游丰富多彩的地区,往往都有这种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的心理。他们要通过入乡随俗的途径参’与劐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活中去。例如到四川峨嵋山旅游要坐。滑杆修,到内蒙旅游要骑马,到云南旅游要吃“过桥米线”,要参加叠泼水节静以及“火把节修,到新疆旅游要吃手把羊肉和抓饭,到草原旅游就要住到蒙古包里,到西双版纳旅游就要住在傣寨的“吊脚楼竹里,到新疆就要住在廊柱式的民居里。这些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旅游心理中几乎是没有的,我们应该通过展示民俗文化激发旅游者这种心理。我们当前的旅游景点和设施大多还局限于仅仅满足游客的观赏心理,其实在旅游实践中经过身临其境的观赏,常常引起旅游者参与的兴趣。比如在草原旅游时观赏了矗套马静、“叼羊"等表演,人们也想亲自去试_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让游客在观赏了西南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参与到当地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中去。如亲身体验彝族火把节的热烈或傣族泼水节的狂欢等等。中国游客到外国去参加当地的圣诞节等喜庆活动,也是发源于参与心理,而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所以说,参与心理是当代旅游民俗心理中最重要的一种接受心理。有参与才有接受。3.求吉祈愿心理:这是古已有之的较广泛的朝山拜佛求吉还愿的民俗心理。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旅游过程中存在着祈愿心理。比如许多港澳台同胞或海外侨胞都要到国内朝山。到五台山拜文殊,到普陀山拜观音,到福建泉州拜妈祖。最典型的是许多港澳台同胞到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旅游时,要去拜新雕塑的卧佛、千手观音等。虽然那里本不是宗教圣地,但也同样受到顶礼膜拜。许多人游览了古老的宗教圣地后,也仿佛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一次净化或静化。4.探险心理:当前在青年旅游者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探险心理。比如去登山,不是为了体育锻炼,而是为了副惊险的地方去体验一下。还有如徒步到黄河或长江的源头考察等,主要是由旅游者的寻求在险境中得到自我激励精神的探险心理形成的。5.猎奇心理t这不仅仅是旅游民俗的心理,而且也是民俗旅游的内涵。当今世界上异民族文化生态可谓千姿百态,这种异国风土、异族情调十分吸引人。在当今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1ii新月异的情况下,这种猎奇心理就显得愈发重要。如外国游客到中国来就是为了看一看中国的本士文化、本土民俗,即土俗。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越是本土的、民族的、民俗的,就越是国际的这个带有法则性的道理。如鄂伦春族养鹿、打猎、带狍皮帽诱狍子的猎俗。又如生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域的毛利族的土风舞,都成为去当地旅游的游客必看或必学的项目。这种猎奇心理成为当代民俗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就应十分重视对猎奇心理的诱导和激发。6.求知心理:在旅游民俗心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就是求知心理。这主要体现在许多知识阶层的人士和绝大多数青年学子当中。比如一个人在学习历史或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遇到许多人物、事件和历史遗迹等,他就会去参观这些人物曾经生活的地方、事件发生的地方和著名的胜境等等。比如山东曲阜孔庙、四川杜甫草堂、绍兴禹王庙、三国故地古战场、秦皇陵、法门寺等等,来与自己的所学所读加以印证,并在旅游中亲自学到第一手资料,丰富和增长知识。这些都是出于求知心理。我国旅游民俗文化自;开发,‘还处于真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盲目开发旅游文化,也有许多失败教训。如各地蜂拥而起的西游记宫之类,既无观赏价值也没有参与的意义造型设计简单粗糙,使游客常常乘兴而来,败兴丽归,纯属粗制滥造的人文景观。还有一些人文景观的建设破坏了当地自然景观的美好与合谐。如在一些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建设一些毫无意义嚣阴曹地府等不伦不类·61·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1/0707/1615.html



上一篇:梁启超趣味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旅游的启示
下一篇:浅谈恩施地区康养旅游发展路径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