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当代视角下鲁迅硬译的意义(2)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语言层面:采用“硬译”,能了解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同时又能介绍给中国大众,翻译了书本后大众去阅读,是传播的最好方式。同时因为中国当

(1)语言层面:采用“硬译”,能了解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同时又能介绍给中国大众,翻译了书本后大众去阅读,是传播的最好方式。同时因为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的翻译有利于中国构建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从而促进新文化的发展,进而培养新民智。这样做也能让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使中国逐渐摆脱封建传统,摆脱当时的文学体系,构建全新的语言体系和现代社会。

(2)文化层面:鲁迅提倡“硬译”,提倡保持译文的“洋味”,就是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异域情调。“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留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他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5]”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的良苦用心,保留原作的陌生感自然不如异化的译本读的通顺易于理解,但是这样的译本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语言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3)尊重原作层面:鲁迅提出“与其顺而不信,不如信而不顺”,充分体现了尊重原作者,并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而“硬译”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原文,保留原作风采,更好地充实本国文化。虽说鲁迅很多译文需要读者思考后才能明白一二,但这其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内容不仅尊重了原文,又把原文的异域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作的风格,更近距离接触了原作者。

四、当代视角下“硬译”的意义

尽管很多人批评鲁迅的译文不通顺,不达意,没有延承传统的翻译方法,但是深入思考和观察,就会发现鲁迅宁可让读者看到不通顺的译文,宁愿受到大家的批评和贬低,也在坚持“信”的原则。从历史角度来看,鲁迅所崇昌的“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中蕴藏着鲁迅对国家的深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用意。

当代中国确实有着很多优美通顺符合大众审美的翻译作品,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追求“达”和“雅”,而将“信”忘却,那这些翻译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如今我们更需要有人能够不怕艰辛地研究晦涩难懂的深刻文章,要作出足够忠实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吸收。如果我们的所有翻译都只是通顺具有美感,而内容却与原文相差巨大,这样的翻译还有意义吗?我们不否定在翻译过程中确实会丢失一部分东西,但是鲁迅本人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所有精神和底蕴,这才是鲁迅提出的“硬译”的本质。而且,鲁迅也从没觉得“硬译”情况下的所有内容都是可取的,但这其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和可取的内容,剩下的糟粕内容,舍弃就好了,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的译本会永垂不朽,只是做一个填补“空白”的过渡就好。这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和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看来,当时鲁迅的想法已经远超于同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

[1]李琳.浅谈鲁迅的直译与硬译[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3):70~72.

[2]鲁迅.鲁迅文集 第十一卷 二心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郑秋燕.鲁迅“直译”策略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2):61~62.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1/0305/891.html



上一篇:艺术教育的媒介交互维度
下一篇:陕西当代文学创作透析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