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张驷:当代埙艺首创者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驷在吹埙。 叠石印象·埙 兴·图腾 花合埙 仓林·埙 竹象 / 文·晓宏 / 最近,一条微信火了:视频中,一位艺术家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吹奏《鸿雁》《我心永恒》《苏武牧羊》等曲目

张驷在吹埙。

叠石印象·埙

兴·图腾

花合埙

仓林·埙

竹象

/ 文·晓宏 /

最近,一条微信火了:视频中,一位艺术家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吹奏《鸿雁》《我心永恒》《苏武牧羊》等曲目,古朴沧桑、低沉婉转的音调,如泣如诉,如梦如幻,犹如远古的呼唤,令人心醉,被人们纷纷点赞。你可知道,这位艺术家吹奏的埙正是他自己设计和创作的陶艺作品。他就是咱大连土生土长的中国当代陶艺家--张驷。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的一处绿树掩映、环境寂静的村落,走进张驷的工作室,瞬间被架子上的一排排陶艺作品所震撼。

人物名片

张驷,从事陶艺创作和研究30余年,他在陶瓷原料、窑炉设计、烧造工艺、造型创意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很多成果,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银奖、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等,论文获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银奖等,2018年获中国陶瓷界年度艺术家奖等,并担任第三届中国黑陶艺术展评审委员会主任,大德天工--中国国际陶艺论坛学术主持人等,在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继承与发展大会上被授予"中国陶瓷技艺创新贡献奖"。

目前张驷担任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执行秘书长、国际陶艺家协会学术会员和辽宁省陶瓷协会名誉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 门外汉"醉心陶文化

走上漫漫求索路

久别再见,张驷依然不失往日的纯真,性情似乡间的小溪般清澈见底,而他对艺术的追求依然激情似火。30余年的沉寂,30余年的坚守,张驷在陶艺创作这片沃土上,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圆了一个"炼土梦"。

笔者见证了他从一个"门外汉"到登上了陶艺家巅峰的创作之路。上世纪80年代,笔者与同样抱着文学梦的青年张驷,在参加全市企业文化研讨会时相识相知。当时的张驷多才多艺,他下过5年乡,后考入大学,学的是工业自动化控制专业,在企业先后做过自动化工程、企业管理和营销策划等工作。那时,他醉心于散文的创作和企业文化研究,并著有企业文化专著,还是单位的文艺骨干,无论是作曲还是"吹吹打打",样样都在行,可谓是多面手。

然而,已在文学创作和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小有成就的张驷,突然又转向了陶艺创作。当时,周围的人们都觉得他只是好奇玩玩罢了。却没想到张驷的"炼土梦"如此执着和坚定,并走上了漫漫"求索"之路。在谈到他为何对陶艺如此"钟情"时,他说,一是儿时耳濡目染家族制陶,对陶艺特别感兴趣;二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而陶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符号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所以成为他从事陶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父亲曾叮嘱他:"把一件事做好,要低头不语30年。"于是,张驷闷头干了起来。他重点选择了埙和当代陶艺两个主攻方向进行探索和创作,这不仅需要具备材料、音乐、造型艺术和烧造工艺等诸多跨界知识,更需要一炉一炉地烧制积累经验。为此,他先后又到北京、长春进修硅酸盐、地质矿物等专业,为自己的陶艺进行技术储备。

同时,他拿出一部分工资,买来陶土和釉料,建起了小型窑炉,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一批批地进行烧制实验。不知烧废了多少炉的作品,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试验,终于,一批批成功的作品"破炉"而出。特别是他创作的具有大连地域特色的海贝埙、足球埙、槐花埙等一批当代陶埙艺术作品,在参加我市举行的旅游产品大奖赛中受到好评,并获得了奖项。

亲口尝土、艰苦创新

" 炼土梦"终于成真

张驷并没有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之中, 他在参观考察大连地区考古挖掘的陶器中触发了新的灵感。生活在大连地区的先祖们,用本土材料制作的独特的陶艺制品令他陶醉不已,并给予了他新的启迪:现代陶艺作品要想有新的突破,必须立足于本土进行创作,开发有独特原料、独特造型和独特烧造工艺的作品。于是,张驷以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又踏上了艰辛的创新之路。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zonghexinwen/2020/0721/391.html



上一篇:研究伍子胥,发掘苏州古城当代价值
下一篇:专家:当代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