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克己复礼当代礼传播走向的社会学考察(2)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外,国人对于“礼”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事实上,中国民众正面临着信仰危机,

此外,国人对于“礼”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事实上,中国民众正面临着信仰危机,国外已成型的价值观的涌入,填补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领域的空白,因而颇受欢迎。”[8]中华民族的礼与西方之礼虽有部分共性,但总得来说仍各有渊源,不能强行嫁接或是盲目崇外。中华之“礼”承载的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是维系这个民族文化的血脉。“与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共同认可的价值紧密相连、对共同拥有的过去的回忆,这两点支撑着共同的知识和自我认知,基于这种认识和认知而形成的凝聚型结构,方才将单个个体和一个相应的‘我们’连续到一起。”[9]“礼”文化植根于华夏大地,文化渊源和表征自然应该有独到的特点,自然不必处处取法于西方。

东西方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差别,彭林表示:“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人的灵魂是要靠上帝来管理的。中国文化不然,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灵魂是要靠自己来管理的。”[10]国内某些高校、民间培训机构和大众媒体热衷于在中国普及西方的礼仪,而对中华“礼”文化却推广不足。在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时候,不妨试用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从宏观的文化视角而言,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从礼文化的微观维度而言,中华之“礼”也似乎比西方之“礼”更具包容性。譬如在《创世纪》中,亚伯拉罕要将自己的儿子献祭,这一举动在儒家文化的界定之下,就显得不可理喻,因为这超越了律法,更超越了“礼”的人性化范畴。所以,当代中国人应该对中西文化择善明用,并序兼容。“在世界诸古文明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标榜礼治的国家。”[11]

二、传承:中国人知“礼”教育的摸索

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仍有待提升,传统文化价值让渡给了所谓的实用性。有人直言:“和科学相比,国学不擅长解决实际问题。”[12]物质文明的进步反而使诸多消极的观念乘虚而入,甚至在高校中也存在礼教缺失的现象。人们现在不缺少知识,而是缺乏规矩。什么叫规矩?其实就是礼。曾有个学生希望笔者把一份学习资料提供给他,或许是求知欲太强了,就在晚上十一点的时候给笔者发信息。笔者快休息了,特意把电脑打开,帮他传过去。然后,笔者就等着他接收完资料,按照基本的礼仪惯例,对笔者说声“谢谢”,笔者回复“不客气”,说句晚安,准备睡觉。眼睁睁看着他把资料接收完毕,然后,他竟然下线了,这显得很突兀,该学生没有按照正常的礼仪规则跟人沟通。

“礼”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礼文化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俗、礼义等诸方面的内容融汇而成的一个文化丛,它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13]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礼”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知“礼”的教育在孔子的年代就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高度。孔子的儿子伯鱼对陈亢讲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对话。《论语·季氏》记载:“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14]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礼”文化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礼文化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必然要求,民礼的失序、中国人知“礼”教育层面上的事倍功半、公民教养的退步等情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损耗。

“中国的礼实际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是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认同了礼仪这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生活就会逐渐纳入有序的轨道。”[15]目前为止,中国人知“礼”教育层面上的实践尚可商榷,当代对于中国人知“礼”教育的良好氛围仍有待形成。

朱熹当年提出“童蒙养正”的观念,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志愿者在分散地传播着礼文化。笔者在2018年11月24日,参加了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慈善部主办的《妈祖大学堂》——大爱妈祖国学班(第二期·汕头站)的活动。在潮阳地区面向当地的初中生,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讲座《〈弟子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通过穿插趣味故事的传播技巧,结合时下的话语言说方式,介绍当代年轻人应该恪守的礼文化之下的行为法则。阐释出整部《弟子规》就是教人怎么立规矩,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这其实就是礼文化的体现。对孩子们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此类活动,多多益善。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1/0303/868.html



上一篇:秉承农业传统精髓立足地域谋发展甘肃农耕文化
下一篇:被异化的当代生活评乔叶的随机而动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