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克己复礼当代礼传播走向的社会学考察(4)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礼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礼的精神、礼的态度、礼的规定。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其态度,以对行

“礼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礼的精神、礼的态度、礼的规定。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其态度,以对行为举止的全面礼仪化修饰与约束为其规范的文明体系。”[20]年10月,山东省委宣传部在传统文化与社区(乡村)文明读本中列出了200余条礼仪规范。涉及仪表举止、日常家居、处世言谈、迎客待客、拜访做客、用餐饮酒、寒暄称呼、电话书信、出门对众、交通旅行、国内外旅游行为[25]。《新周刊》总结了十大复礼的行为:称呼他人、不迟到、不闯红灯、让座、说声谢谢、孝顺父母、不看手机、尊敬师长、文明出行、注意公共卫生[5]。礼的产生最初就是应人类社群的需要而建立和完善,旨在保证社会生活的和平无争。“礼不是法律,也不等于道德;礼有法的功能,有道德的含义,但礼作为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模式,是以习俗和仪式来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或者说把仪式和礼节化为礼俗,实现某种社会的功能。”[26]这些总结算是给当代的礼一个低配版的标准。对于物不能澹、势不能容的争夺,靠礼义的规范,便能适度限制人本来的自然欲望,从而适应社会管理。

其三,“礼”物化于情在于规制“礼尚往来”的社会联结。物化之礼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其一,仪表之礼;其二,衣食住行之礼;其三,礼物。这些都可以视为社会沟通的重要介质。譬如仪表之礼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的服饰方面,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注疏》中就对“华夏”二字中的“华”字解释为“服章之美”。“‘华夏’的得名来源之一就是中国人得体美观的服饰。‘华夏一也’说明礼仪和服饰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华’与‘夏’组合成词的时候,‘华’在‘夏’的前面,充分表明了古人对服饰的高度重视。”[27]《礼记·王制》中甚至提到:“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28]故意穿错衣服的后果,会被直接处死。如今,政治人物最擅于发挥服饰礼仪的正面作用为自己的形象加分,通过服饰提升亲民形象,在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大都身着西装,而当他们深入基层与市民聊天时,则身着便装,显得平易近人,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通过服饰传递着其平凡、亲和的领导者形象。

再如衣食住行之中的称谓之礼,就是人际沟通中最为普遍的。《论语·季氏》便言:“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14]201又如《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北静王初见贾宝玉时的一段话,最能体现称谓之礼。“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29]此处,“令郎”“世翁”属于敬称,“小王”“犬子”属于谦称。古礼中对于称谓是很讲究的,清代梁章钜还编写了《称谓录》一书将自称、谦称、敬称、婉称、美称等详见说明。这些是用于日常人际沟通中文雅化的语言表达,粗鄙的语言无法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不出自身的教养。

笔者发现,如今有相当多的年轻人给长辈或是不太熟络的人发信息时不习惯使用敬语。譬如学生给老师发信息表述一件事情时,很多人用“你”多于用“您”,读起来口气很生硬,有人甚至将其解释为代沟或是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毕业离校那天特意送笔者母亲一束花,卡片上竟然称笔者的母亲为“师母”,老师的母亲,被年轻人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为“师母”。南怀瑾感慨过当代称谓礼仪的问题,他说:“目前这个文化很混乱……现在有许多称呼很怪。如‘世伯’的称呼,就有许多人不懂,而称‘王伯伯’、‘李妈妈’,以前称姓是不敬的;如‘敝处’一词年轻人就不懂,而自称‘府上某地’的,那就太普遍了。至于‘台甫’、‘贵庚’就更不懂了。这个时代,不知道是我落伍了,还是文化衰落了,但一切人文规范显得非常紊乱,社交礼貌也是花样百出,各行其是。”[30]这些礼仪的零星式普及,目前总体效果还并不理想。

再看物礼中的礼物的层面,礼物是“礼”文化的常用表达工具,作为礼尚往来的中介物,礼物的馈赠最为常见。“礼是我们作为个人进入社会关系的途径,礼是我们得以进入这一社会关系的编码,因为这个社会是由礼所结构的。”[27]138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甚至有记录礼单的习惯。像一张张社会地图一样,标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刻录着人际间的感情、恩惠、关照以及物质交换的关系。接受了他人的礼物,就要在适当的时候有所回报或还礼,礼物与人情在交换,与送礼者想办的具体事务在交换,这就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所形成的礼尚往来①思维模式。总体而言,“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义务性的礼物往来维持、强化并创造了各种——合作性的、竞争性的抑或是敌对性的——社会联结。”[31]按照礼物馈赠送出的场合来分,可以将物礼粗略地归为三大类,如下表所示: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1/0303/868.html



上一篇:秉承农业传统精髓立足地域谋发展甘肃农耕文化
下一篇:被异化的当代生活评乔叶的随机而动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